发布日期:2025-09-11 20:14 点击次数:69
“我们想让科学变得更生动。”一只折纸青蛙能跳多远?广西师范大学陈海深教授带领两位学生挑战“纸青蛙跳远”imtoken国际版官网下载苹果,仅指甲盖大小的折纸青蛙,却跳出了1.45米。9月11日,红星新闻记者从吉尼斯世界纪录获悉,这一成绩成功创造了“折纸青蛙跳跃最远距离”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9月11日,陈海深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折纸青蛙原本只是校园里常见的小游戏,但在他眼里却是一扇观察科学的大门。“科学不是书本上孤立的概念,而是随处可见的规律。比如,纸青蛙的跳跃就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弹性势能和能量转化。”他说,对学生来说,亲手折一只“能跳远”的青蛙,比任何课堂讲解都来得生动。
陈海深师生三人创吉尼斯世界纪录
结缘纸青蛙:
从陪娃玩游戏到引项目入课堂
“最初结缘纸青蛙项目,源自网络上的科学实验视频。”陈海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当时看到了用纸折叠的纸青蛙居然可以跳跃,觉得很神奇,用纸折的青蛙怎么会跳呢?于是就在家里和儿子一起拿着打印纸做了一个。
做完后,陈海深按照视频里的方式,按压一下纸青蛙的尾部,发现它真的可以跳跃,于是他和儿子一口气连续做了好几个,并和儿子PK,从最初的能跳跃几厘米,到后来的二十几厘米,纸青蛙居然可以越跳越远,很有趣且很神奇。
据陈海深介绍,当时他正在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研究,后来将纸青蛙项目引入到本科生课堂,提出了“谁能成为我们今天课堂的青蛙王子和青蛙公主”的驱动性任务,没想到当时大家在课堂上都很有兴趣,记得当时有同学做的纸青蛙能跳半米多远。
后来,陈海深将该项目引入到研究生的《探究科学》课堂,有同学制作的纸青蛙跳跃距离达到78厘米。“再到后来,我还将其应用于骨干教师的培训中。”陈海深介绍说,随着纸青蛙项目的不断普及,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研究团队,不断进行竞技试验与科学探索。
纸青蛙的结构
跳出世界纪录:
Z型结构如同青蛙“肌肉”
“我们想让科学变得更生动。”陈海深教授笑着说。折纸青蛙原本只是校园里常见的小游戏,但在他的眼里,它是一扇观察科学的大门——纸张折叠后积蓄的张力与弹性,可以像弹簧一样释放能量,让纸青蛙完成一跃。
这次挑战中,陈教授与2022级本科生付广越、2023级本科生黄静宣组成三人小队,经过五个多月的实验和调整,在纸青蛙大小的变量探索中,从3cm×3cm大小、2.5cm×2.5cm大小再到2cm×2cm大小,信用钱包app入口一直小到用手几乎无法折叠。
据陈海深教授介绍,他们曾用牛皮纸折纸青蛙,可以跳两米多远,“但吉尼斯要求挑战该项目只能采用不大于100g/㎡的A4打印纸,成绩至少要达到1.1米远,最后我们选用了最常见的70g/㎡A4打印纸。”
“最终我们折出来的纸青蛙比成年人的小拇指指甲盖还小点,再小就没办法用镊子折了。”陈海深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在一次正式挑战测试中,这只纸青蛙跳出了惊人的1.45米,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“折纸青蛙的表现,其实取决于很多因素:纸张材质、厚度、折法以及按压的角度和力度。”陈教授解释道。尤其关键的是折法——他们最终采用了一种 “Z型结构”。这种折法让纸张层层叠加并储存弹性势能,按压时像压缩的弹簧,释放瞬间就能“蹦”出去。可以说,Z型结构就是纸青蛙的“肌肉”,也是它能跳出世界纪录的秘密。
曾被嘲是“小儿科”
希望更多人通过折纸感受科学魅力
陈海深教授回忆说,在一开始开展纸青蛙项目的课堂教学实践中,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教师在课堂上“玩小学生项目”,有点“不务正业”,还有少部分学生则讥讽“小儿科,没有啥意义”,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个项目。
“科学不是书本上孤立的概念,而是随处可见的规律。比如,纸青蛙的跳跃就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弹性势能和能量转化。”陈教授补充说。对学生来说,亲手折一只“能跳远”的青蛙,比任何课堂讲解都来得生动。
新一季《奔跑吧》为了扭转游戏平淡的口碑,大幅增加了对抗性和新玩法,最新一期的“蒙眼撕名牌”堪称“地狱模式”——嘉宾蒙眼互相撕扯,既要保护自己的名牌,又要精准攻击他人。
参与挑战的学生付广越和黄静宣介绍,折纸青蛙的过程彻底改变了他们对“科学实验”的理解,这是一个充满试错、观察与迭代的真实探索。他们曾尝试“藏纸法”“多重弹簧法”“多重折叠法”等,均未奏效,“直到用高数课本封皮折叠,被它的弹跳能力惊艳了。”
折叠的各种纸青蛙
如今,付广越和黄静宣在实习课堂上也会鼓励自己的学生从真实问题出发,在“做科学”中成长。正如他们所总结——“科学往往藏在日常被忽略的细节中,需要敢于跳出框架的勇气和持续验证的耐心。”
小小纸青蛙的飞跃,展示了科学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。陈海深教授表示,今后会继续将纸青蛙带入课堂与科普活动,让更多人通过折纸与游戏,感受科学的魅力,“也许有一天,能跳两三米的纸青蛙会诞生,再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。”
红星新闻记者 顾爱刚 图据吉尼斯世界纪录imtoken国际版官网下载苹果